×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

太赫兹波是频率在0.1THz~10THz范围内的电磁波。它们处于宏电子学和微电子学之间的过渡区域。它们是电磁频谱中唯一得到充分开发的频谱资源,成为发达国家争先的核心。频谱资源和科学制高点。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生刚致力于中国太赫兹研究领域的发展。他是我国第一位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和高功率微波研究以及国际电磁场与生物细胞非热相互作用作用研讨会的发起人之一。

刘盛刚,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电子学科学家在电子回旋脉泽、自由电子激光器和高功率微波、微波电子学、微波等离子体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相关理论,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性和基础工作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赞扬;他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就,是我国该领域的先驱。 1986年至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获陈嘉庚奖、国际奖、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特别贡献奖。曾两次受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邀请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人,并被提名为2000年国际爱因斯坦科学奖。

从逃亡少年到“中国太赫兹之父”

在 1940 年代,年轻的刘胜刚在战乱中跟随父母,挣扎求生。回想起年少时的种种经历和磨难,他感叹:“没有家就没有国家。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

刘胜刚与妻儿

刘盛刚访美并与田纳西大学校长签署合作协议

1955年,刘胜刚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电真空专业,留校任助教; 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电信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研究生,从事专业翻译工作。 1978年成为教授;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的成员; 1984年任成都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1986年至2001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从1992年开始,刘老师每年都向有关部门提交太赫兹研究报告。” 学生们牢记刘生刚的坚持。他曾三度向国家提出重大科技发展建议:第一次是1980年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工作; 1988年第二次开展大功率微波研究工作;第三次是追老。建议大力发展太赫兹领域的研究。

2005年,由他主持的第270届象山科学大会终于确认了我国太赫兹科技的新发展。此后,他一直坚守在一线,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 2012年,79岁的刘胜刚还在世界顶级物理学期刊《物理学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宣传新发现,被誉为“国际太赫兹先驱”和“中国太赫兹之父”。

2014年,刘胜刚团队利用二维材料石墨烯的表面等离子体波产生辐射,获得了覆盖整个太赫兹频段的辐射源。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应用物理快报》上。在本文及后续文章发表后,该领域的专家认为,这种能够覆盖太赫兹间隙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得到理论和实验验证的证实。

2016 年 9 月 27 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 41 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授予了该领域最高奖项刘生刚杰出贡献奖。以表彰其在该领域的杰出成就。他是迄今为止第三位获奖者,也是中国第一人。

为推动我国“太赫兹”的研发而不懈努力

刘胜刚从未停止将爱国斗争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2018年9月,第43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在日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800余名学者参会。刘胜刚带领团队从现场成功夺回2021年大会主办权,“抢”到了这个全球最权威的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我们代表中国与澳大利亚竞争,非常激烈。”回顾一年来的精心准备和努力,刘盛刚感慨万千。 \“我希望我的身体能够坚持并很好地开展这次会议。\”

如果说谦虚谦逊是刘胜刚给人的第一印象,那么他那炽热的爱国主义和对科学的执着是另一种感染人的精神力量。 “日本决定在东京奥运会上全面使用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因此,迫切需要我国加大对太赫兹研究和应用的投入。”他说。

国际电信联盟已将下一代地面无线通信的频段指定为0.12THz~0.22THz。太赫兹技术将成为6G或7G通信的基础,人类将全面进入太赫兹通信时代。在这一领域,刘胜刚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国首个0.22THz千瓦级大功率回旋管,首个输出功率250mW、0.11THz的太赫兹Orotron样品管,首次提出在世界上。双电子注入陀螺微波激射器的概念和陀螺器件双频工作机制的实现,重点突破太赫兹通信接收系统结构等关键技术,研制出0.22THz高效倍频源,并初步形成了0.22THz通信系统的雏形。

上一篇:世界最强光从浦东发出: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