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网络公益组织的新发展及其应对

网络公益组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但承担和填补了因政府能力不足而存在的“治理真空”,而且还承担和填补了社会组织无法发挥作用的“公益真空”。当前,在互联网技术和青年群体两大背景下,网络公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的积极意义毋庸讳言,但网络公益组织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直接关系到公益组织的发展前途甚至是命运。

一、网络公益组织的新特征

网络公益组织具有以公益为目标追求的特征,其开放性、非营利性、虚拟性(较少或不受政府干预)等特征,正在改变人们对公益行为的认知,因而成为网络治理的新课题。

其一,社会动员方式灵活,动员能力无法预期。

网络公益社会组织打破了地区和行政区域的划分,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和可能。特别是在信息交流快速实现的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无法做出及时回应。这种优势也给传统公益组织带来了灵感,并开始仿效。比如,中华慈善总会开通了中华慈善国际互联网中心,充分利用网络便捷、迅速、即时的特点,对该机构的全国慈善公益项目、困难群体等,实现网上信息互通、网上宣传、网上募捐、在线救助。这种变化是中华慈善总会事先无法预测的,其动员效果也超出预期,大大增强了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动员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监督管理。实际上,很多公益性社会组织都已具备了网络条件,成为兼具虚拟组织与现实组织的复合体,极大地拓展了社会动员的能力。

其二,“非典型性”的草根公益组织开始出现。

在传统公益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同时,自下而上同时又扎根民间的草根公益组织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公益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壹基金、嫣然基金会等,其线上的活跃程度更为有名,效果更大。比如,嫣然天使基金在成立10周年之际已成功为名贫困唇腭裂儿童实施了免费救助手术。类似这些“非典型性”草根组织还有很多,它们借助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成立网络微公益组织,利用高效的传播机制,发布公益信息,组织公益活动。可以说,这些“非典型性”的公益组织甚至在没有获得官方注册资格的条件下,就已经开始活动并具备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其三,线上公益活动逐步向线下公益结社转变。

随着网络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线上公益活动逐步向线下公益结社转变成为公益领域最显著的特征。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迅速了解需要帮助群体的状况,从而快速地提供直接或者间接帮助,彰显人间的关爱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进而引起政府重视,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并引领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的导向。如“易宝公益行”系列活动,将易宝公益圈线上各个参与方带到线下具体的公益项目中,从而吸引了更多人参与进来,使得白血病儿童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捐助。再如通过线上平台以虚拟义卖方式为贵州红板小学的贫困孩子募集午餐资金的“贵州山区午餐计划”,根据人民日报今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该计划到目前已筹款超过2亿元,帮助了全国585所学校开设免费午餐,引发了现实社会中广大公众和政府对农村贫困学生营养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地方政府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二、公益性网络社会组织的新尝试

技术在改变着众多网络公益性社会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模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公众的价值观念、行为和认知模式。就公益性网络组织的行动趋势看,它们试图参与的方式也有新的动向。

其一,努力尝试获取合法地位。

网络公益组织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图片、影像等多层面的渲染,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动员社会参与公益,其行为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这些网络公益组织几乎没有办法获得合法身份。近年来,大量网络公益组织尝试“配合”政府规划,利用自己的媒介平台宣传活动宗旨的同时,特别明确表示拥护执政党的领导和不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其立意是巩固社会认同并试图获得国家的认可。从治理的角度看,这些组织游离于国家法律之外,不是治理的选项;而对于网络公益组织而言,“非法”身份是难以得到政府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的。缺少法律确认的社会地位,限制了它们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影响力,比如它们不能给捐赠企业或正式组织开具正式发票,因而捐赠的企业或单位无法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企业组织的捐赠意向。这些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可以认为,网络公益组织争取合法化身份的能力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因而理应成为政府治理的选项。

上一篇:小区党建延伸城市党建“神经末梢”
下一篇:没有了

Top